如何有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文章来源: 作者:邵梓捷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1日 点击数: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对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新征程上,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

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紧密相连。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不仅需要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也需要营造对我国有利的良好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宣介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中国人的生活,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全球治理观,以增进全世界对新时代的中国和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了解和共识。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必须主动预见、研判和有效应对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例如,在传播对象上,如何抓住国际上的普通公众,如何针对同意我们观点的人与反对或不认同我们的人分别有效施策;在传播方式上,如何兼顾“道”和“术”的问题,如何把讲什么和怎么讲有效结合;在传播着力点上,如何应对国际舆论场上“污名化”的问题、如何针对国内舆论场上“西化”“分化”等问题对症下药,都亟待破解。同时,我们自身还存在工作分散、外宣“内宣化”、国际化平台少、专业人才缺少等情况,国际传播的声音不够大、不够响、有理不会说、传不出去。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是筑牢思想文化防线、保障政治安全的必然要求。

(二)

坚持“讲道理”和“讲故事”相结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应站在思想理论的制高点上,把深入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这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密钥”,是了解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宝典”。深入宣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主张,让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深入人心。生动、形象、具体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了解今天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了解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和作为。“讲故事”应情理兼顾、情理交融,让海外受众想听、爱听、听得到、听得懂。

坚持“大事件”和“小人物”相结合。宏大叙事,可以形成舆论冲击力;春风化雨,有利于形成情感共鸣。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新时代十年的重大事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以点带面地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展进步所走过的生动历程。积极宣介我国时代先锋、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展现中国人自强不息、爱国奉献的良好风貌,同时,注重反映各行各业普通人的生产生活、喜怒哀乐,以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和个人化的讲述,以小见大地展现全体中国人民立足自身岗位同心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鲜活形象。

坚持“历史感”和“时代性”相结合。“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从历史的中国讲起,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讲清楚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还要从近代的中国讲起,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奋斗历程,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成果,讲清楚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把一个团结一心、生机勃勃、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当代中国完整呈现给世界。

坚持“正面导”和“负面驳”相结合。一方面,要做实国际舆论引导,用好国际传播渠道和平台,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推出优秀对外传播产品,善于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运用政治传播理论和实践规律,积极设置议题,增强海外投送能力,敢于、善于、科学发声。破除一些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和有色眼镜,增信释疑,赢得国际舆论话语权。

(三)

加强国际传播战略谋划。做好国际传播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为此,要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提高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地位规格和统筹层级,改变分散的、被动的外宣工作局面,扭转舆论性话语权弱势、制度性话语权欠缺、学术性话语权边缘化的状况,立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小切口,系统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传播战略。同时,加强政策供给,加大资金扶持。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国际传播工作开展提供学理支撑。创新体制机制,把我国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工作优势。加强国际传播效能评价,制定评价指标和体系,更好引领国际传播事业发展。

建好用好国际传播平台。当前,媒体形态、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规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官方民间等界限日益模糊。对此,一方面,需提高我国各类媒体的国际视野,做强海外传播,第一时间抢占信息源、供给权,在海外落地、投送、见效,建好国际传播“国家队”,提升在国际舆论场发声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和知名社交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增加正面声音,减少杂音、噪音和抹黑、造谣,扩大知华友华国际舆论朋友圈。鼓励、引导和支持国内企业“造船出海”,开发推出新的传播技术、传播平台、传播业态,开拓国际市场,拓展海外受众。

打造国际传播产品。把传播要求转化为传播内容、把传播内容转化为传播产品,广泛传播和投放,是避免空泛传播的当务之急和关键之举。统筹各类外宣产品生产,打造新闻、期刊、图书、电影、音乐、歌曲、戏剧、电视剧、文化演出等综合性、多样态的国际传播产品体系。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借鉴国际传播有益经验,把握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有效性。

壮大国际传播人才。国际传播的政治性、实践性、专业性很强。加强高校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建设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培养规模,培养和造就更多国际传播研究人才、国际传播实践人才、国际传播管理人才。强化高校与政府、媒体的合作,加快应用型、实战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加强对海外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提高媒体国际化程度。积极拓展国外资源,和国外知名友华媒体、国际知名公关公司、主要智库等机构建立合作机制。

完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从国家层面健全国际传播相关的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加大政策对国际传播工作的扶持力度。同时,国内从事国际传播的相关机构也要不断完善自身内部的发展战略和规章制度,如树立国际化导向、开拓全球市场、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员工考核评估机制、内容生产机制、产品运营和管理机制等,以更好适应新时代新征程之需要。

(来源:学习时报)